当前位置:首页 > 文苑漫步 > 正文

想起当年采风时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8-23 09:17:45 作者:罗大佺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搜集整理民间文学。
  那年我19岁,因家贫辍学回到农村已经3年多了。3年多来,我一直做着文学梦。可那可以改变命运的文学梦呢?除了在县级报纸发表10多首诗歌外,一直没有起色。而且,那份县文化馆主办的《群众文化》报,还因多种原因,早就停办了。
  1986年12月23日这天,我到县文化馆去看书,在报刊阅览室,碰到了李克勤老师。这是一位50多岁,资历丰富、待人热情、和蔼可亲的群众文化辅导干部。他忽然问我愿不愿意到文化馆帮助搜集民间文学?一听能到文化馆参加工作,我感觉这是天大的喜事,脑袋赶紧鸡啄米似的点点头。李克勤老师将我领到文化馆三楼,作详细的交代。他说,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下发文件,要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国家把这项文化工程,列入了“七五”期间重点科研项目,各省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班子和机构。根据文件要求,全国普查工作已于1985开始,1987年普查工作必须结束。李克勤老师接着说,县里一年前就召开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宣传动员工作会,但各乡镇文化站普查搜集来的资料,不全面,质量也不高。你的任务就是去查漏补缺,把那些没有搞好的乡镇搞好,没有启动起来的乡镇启动起来。这样的工作,对你今后的文学创作也有帮助;至于报酬,每天补助你一元五角钱,车费、船费另外报销。至于住宿,我们会给乡镇打招呼,让他们协助解决,解决不了的,就把旅馆票拿回来报销。工作从明年元月一日开始,就先从红星乡干起吧。临出门,李克勤老师又神秘地对我说,红星乡政府还没有配置文化专干,如果你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我们推荐你去当文化专干。
  就这样,我有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虽然每天只有一元五角钱的补助,但有了工作就有了跳出农村的希望。离开文化馆时,我有点想入非非了。
  记得去红星乡政府的那天是1987年元月5日。红星乡是我的家乡,乡党委书记是位女同志,她看了县委宣传部开具的介绍信,问我需要乡里支持什么?宣传部的介绍信大意是说,“罗大佺同志是我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辑委员会雇请的资料收集员,现来红星乡进行民间文学资料的收集、采写工作,请予大力支持。”女书记一问,我一时也没想好怎么回答,就说,您就请各村支持我的工作吧。于是女书记就在宣传部的介绍信上斜着签署了“同意在我乡范围内收集民间文学资料,请各地给予方便”的意见,并叫人加盖了红星乡人民政府的公章。为什么要找县委宣传部开介绍信呢?因为洪雅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辑委员会的主任和主编是宣传部副部长朱德贵,李克勤老师是副主编兼任办公室主任。大概是怕乡上不买账吧。当然,以后到其他乡镇,就是由县文化馆直接开具介绍信了。拿着县乡两级介绍信,我去了村上。村支书表示支持,但介绍的两位民间文学故事能手,一位支支吾吾,不愿意讲。另一位见我去了,就立即关门出去干活。后来才知道他们以前是教书的,因在特殊年代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语,被解职回家务农。那时是改革开放之初,搜集民间文学按要求要记录下讲述人的姓名、年龄和地址。讲述人有顾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一时碰了壁,心里也很犯怵,不知该怎么办?后来想起父亲是位民间艺人,小时候也爱讲民间故事,于是回到家,要父亲给我讲。父亲笑了,给我讲了好几个传说故事,我把它记录下来,带着父亲讲述的这些传说故事,去找和父亲熟悉的人,慢慢地工作局面就打开了。
  工作局面一打开,工作热情就来了。不管车厢里、旅馆中、还是乡村小路上,每当认识一位新伙伴时,就积极向他们宣传三套集成工作的意义,向他们打听隐藏在村里的民间故事家、民歌能手、民间艺人。一些村民不仅提供线索,还热情地带路。遇到地广人稀的乡镇,就到学校发动学生回去写,根据作文线索,再去找人,这样就很少跑冤枉路了。
  春耕和秋收是农村里最繁忙的季节。村民们有的为生计而奔波,有的为不能及时播种和收割而苦恼,有的因缺乏劳力而犯愁,这个时候去找到他们,他们哪有心思跟你聊天呢?好在我本身就是个农民,觉得对方能提供资料后,主动留下来,帮他们挑粪、挖地、摘茶叶、点玉米,割稻谷、打谷子、薅黄连草等。人心换人心,我的行为感动了这些民间艺人,他们觉得我不但没有架子,还帮助干农活,这在见过的工作人员中并不多见。于是白天干农活,晚上就给我讲故事,自己讲不说,还去约其他人来一起讲。时间稍长,他们把我当知心朋友,不仅传说故事,就连个人隐私、家庭琐事、邻里矛盾,也一股脑儿摆给我听,临别时送了一程又一程。
  洪雅是个山区县,交通很不发达,班车只能到达个别乡镇,到村上普查和搜集,主要靠两条腿。而一些珍贵的传说故事和民俗歌谣,往往隐藏在山区深处的民间艺人口里。要做好查漏补缺,就得往那偏僻的山区跑。海拔一千几百米的八面山、宝子山、仰天鹅、王岩山、万湖山我去过,海拔二千三百多米,途中要经过30多里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的炳灵乡燕远村,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我也去了。有时候为找一位民间艺人,一天要走100多里山路。有时候碰上天气变化,还得淋两三里路的雨,摸一段黑路。但就是在那些偏僻的地方,搜集到了一些珍贵的资料。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我跑遍了全县8个乡镇,搜集了280多篇民间故事,将近1000首民歌民谣和无以计数的民间谚语;发现了10多位民间故事家和民间艺人。特别是那些瓦屋山的风物传说和洪雅民俗故事,30多年来一直显示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
  普查搜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感动和有趣的事情。比如到联合乡搜集时,接待我的乡团委书记是位新婚不久的漂亮女同志。她不仅提着录音机陪我下乡搜集,还把她在乡政府的那间寝室腾出来给我住宿,而她却去和女同事一起挤着睡。炳灵乡一位中专毕业刚分配去的年轻小伙,接到文化馆电话时,误把我的名字听成一位女同志,认为他耍女朋友的机会到了,看到我是一位小伙子后,感到失望,但也积极支持工作。当然,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尴尬的事情。比如中山乡一位农村妇女,就当面质问我去她家收集民歌时耽误了那么多时间,卖了钱怎么不分点给她家?将军乡政府伙食团的师傅,无论怎么解释,就是不愿把饭票卖给我,说他们的饭票不对外销售。
  普查搜集工作结束后,李克勤老师继续聘用我编辑整理《洪雅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一书。补助费也从每天计算转为按月发放。李克勤老师还通过乐山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推荐我去协助丹棱县文化馆、井研县文化馆编辑整理三套集成。1987年12月和1993年12月,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民委、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三套集成办公室联合表彰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资料普查和资料本编辑工作时,分别授予我“嘉奖”和“纪念奖”。
  虽然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普查搜集整理工作,最终没能解决我的身份问题,但它锻炼了我的工作能力和文字水平,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结实的基础。至今回味起来,仍然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