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苑漫步 > 正文

追逐梦想——雅女赵青松的声乐之路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8-03 14:37:00 作者:赵良冶

    梦想是遥远的,追逐梦想的历程是艰辛的,梦想成真的感觉是甜美的。
    第一次见到赵青松,准确的说是我从荧屏上看到她,她见不到我。远在北京的她,身着戏装,正在央视的舞台上一展风采。
    这是戏曲频道组织的“2013越女争锋”全国业余组总决赛。
    2013年岁末的一天,我收到一个短信。一位叫赵玉麒的家乡人告诉我说,他的女儿赵青松今晚参加“2013越女争锋”全国业余组总决赛,希望能够抽空看看。
    一位雅安的姑娘,能够亮相央视,并且冲入总决赛,当然非看不可。
    按照抽签顺序,赵青松第八个登台亮相。
    听了几句唱腔,感觉流畅舒展,缠绵柔和,挺不错。待评委亮分后,感觉第一名大有希望,于是给素昧平生的赵玉麒发去短信:演唱非常成功!
    结果毫无悬念,青松一举夺魁,成为“2013越女争锋”全国总决赛业余组第一名。
    当时就有想法,得空写写这位不简单的雅女。
    待到与青松面对面,时间已然过去一年。坐我对面的青松,十分的文静,穿着素雅。“好看不过素打扮”,用这话形容眼前的赵青松,最是恰当准确。姑娘健谈,加上研究生的学历,知识面的广阔,使得整个交流毫不费劲。
    二十多年的声乐之路,一以贯之的是对梦想的追逐。天生的嗓音条件,良师益友的眷顾,关键碰上好年华,青松一个又一个的梦想,一次又一次的实现。
    一个偶然,小姑娘的特长被家长发现。各科成绩名列前茅的她,在声音方面显然更具天赋 ,梦想由此起步。
    青松出生在碧峰峡山脚下,抬头峰峦青翠,出门溪流清澈。
    轮到她这一辈,恰以“青”字排行,正好与周边青山相应。取名青梦,赵玉麒有个心愿,让女儿此生拥有温馨甜美的梦。后来有人说,“梦”虚无飘渺,不好。到读小学时,更名青松,说是顺口,并增加点阳刚气。
    名字中的“梦”去掉了,但人生的梦,却始终与她相生相伴。
    小学到初中,青松成绩不错,老师对她寄予厚望,家长盼她考个理想的大学。
    一个偶然,使得老师、家长的希望落空。继之而起的,是青松对音乐梦想的追求。
    那是一个春节,外婆家中,几十口人聚一起。九十年代,流行卡拉OK,饭前的主要娱乐,就是打开音乐,轮流唱各自喜欢的歌。
    轮不到青松,都知道她从不唱歌。别说唱歌,青松从小就腼腆,不爱同别人说话。由于性格内向,交流与沟通,对赵青松来说,似乎特别的艰难。
    开饭了,家宴丰盛,大家喝酒吃菜,祝福的话说不完。突然,堂屋飘来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插曲《枉凝眉》的歌声。大家感到意外,说是电视剧里唱的,似乎不像;说不是呢,听着又有几分相似。好奇的人们,走到堂屋门前,悄悄望去:从不唱歌的青松,居然面向电视机,手持话筒,一曲《枉凝眉》那是声情并茂。
    掌声响起,青松回过头,怪不好意思。怎么鼓励,也不愿再唱。亲戚们议论纷纷,都说青松唱这样好,应该去学音乐。
    父亲赵玉麒起初犹豫,但转念一想,自己也特别爱好艺术,女儿如果喜欢又能学,也是不错的选择。回到家,征求女儿意见,则是满心喜欢唱歌。找文化馆的声乐老师听了听,也说乐感不错,可以试试。
    还没敲定学不学,赵玉麒一天回家,听到口琴声。虽然不熟练,但听得出是一首歌。推开门一看, 女儿拿起自己退伍时带回的口琴在吹。赵玉麒感觉奇怪了,从未见女儿动过口琴,居然一吹就能成曲调。这一下,赵玉麒服了。看来,女儿真是学音乐的料。其实是父亲不了解女儿。青松从小就爱唱歌,只是不在人前显摆,总找没人的地方,自己唱给自己听。
    学声乐的同时,青松还想学一门乐器,在大家都爱好怀抱吉他哼流行小调的岁月,她偏偏看上民族乐器中称为“弹拨乐器之王”的琵琶。
    初中毕业前夕,青松报考四川艺术学校。
    五位考生一组,进入考室面试。按抽签顺序,青松是三号,前面那位考生,唱的第一句是“小时候,妈妈对我讲”。青松听得入神,而自己选的歌曲,第一句刚好是“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轮到青松,站在考试老师面前,紧张万分,一下子唱出“小时候,妈妈对我讲”。老师们立马叫打住,说与所报曲目不符。错了!回过神,这才想起自己该唱什么。老师们都哈哈笑起来,气氛一下不那么紧张了。
    歌都唱错了,没希望了。刚出考试教室,青松对父亲说,一脸沮丧相。
    出人意外,几天过后,艺校寄来录取通知,就等文化考试的成绩了。结果同样让人意外,专业加文化两项考试的总分,竟然是所有考生的第一名。
    知道青松考上艺校,初中班主任打来电话,说青松那么好的成绩,应该好好读高中考大学,何必走艺术这条路。
    人各有志,条条大路通罗马。怀揣梦想,青松步入音乐的神圣殿堂。
    追逐梦想,从中专直到研究生毕业,付出十年青春年华。历经磨难,赵青松学有所成。
    读艺校,青松需过两道关。
    头道关,第一次远离父母,得锻炼独立生活能力,适应全新的环境。好在从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洗衣服之类的都不是难事。只有思念家乡,牵挂亲人,青松适应了很长时间。有时候,心里想家,就不由自主地唱起在家里学过的歌。只有在歌声里,青松才觉得不孤独。
    二道关,尽量与同学多沟通交流。这道关就难多了。不善言辞的她,在家里都不怎么开口,何况面对整个班级陌生的面孔。老师关心她,不断鼓励说,要学歌唱就需要放得开,善于表达情感。老师良苦用心,青松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自己开朗一点,活泼一点!从同寝室的同学开始,青松主动介绍自己,介绍家乡,介绍碧峰峡的大熊猫,邀请同学去雅安家里做客。幸运的是,她遇到几位志趣相投的朋友,交流、交际的障碍很快打开。
    艺校三年,青松彻底变了个人,性格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唯一不变的是那颗质朴善良的心。
    第一次听青松唱歌,艺校的吕小琴老师这样评价:嗓子宽,音色、乐感好,嗓音条件不错!根据特点,老师安排她以学民族唱法为主,同时按照艺校开设的课程,学习视唱乐理、形体舞蹈、语言表演等。恰巧,省艺校的前身是四川省川剧学校,这样的机会,使青松得到戏曲的熏陶。
    艺校毕业,青松不仅声乐考试优秀,各科成绩的总分,也是排名第一。
    青松最满意的,就是教学内容丰富,涉及艺术门类多,使她获益良多。
    中专毕业,一般两条出路:直接工作或者继续考大学。青松显然不知足,应该继续深造。功夫不负有心人,青松考入四川音乐学院,为了解更系统的声乐知识,转而专攻美声唱法。
    开始不适应,唱了几年的民族唱法,突然换美声,成绩直往往下掉。老师很耐心,说她可塑性强,好好琢磨,多练练发声,控制好气息,要相信自己。
    女生们总爱邀约逛街,川音离春熙路又近,那可是四川最繁华的商业区。青松却喜欢呆在琴房。弹钢琴,听戏曲,读喜欢的书。从小习惯独处,常常在琴房里一呆就是一天,音乐与书籍带给她无限的享受。用心又刻苦,自然收获良多,从大三开始,声乐成绩跃升全班第一。
    考研究生时,不出意外,稳拿第一通过初试与复试。还记得一起考研的同学羡慕地说:“青松,你的英语多出二十多分,能分我十分就好了!”
    三年读研时光,导师王跃珍教授恩重如山。王老师非常了解她的嗓音条件和综合素质。因材施教,除了教学内容外,给了青松充分的自由,任意选择歌曲与论文选题。加上青松学习非常主动,除了王教授布置的专业歌曲,还选了不同门类的作品练习。一来广泛涉猎,二来融汇贯通。王教授则予以莫大的支持。
    除了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青松又琢磨起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
    小的时候,越剧之风劲吹。家中的录音机,成天放着《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印象实在深刻。听不懂唱词,但很喜欢音乐,那旋律太好听了,让人着迷。
    艺校时,买了不少越剧磁带,得空就听。慢慢跟着哼,但总觉得唱不好。到念大学时,开口唱来,感觉还不错。仅自我玩味而已,周围的同学都不喜欢,挺孤单的。
    渴望得到指导,又害怕导师不接受,先试着唱《大宅门》主题曲,带京腔的,王教授没表示反对。进而,又选京歌《贵妃醉酒》、琴曲《鬲溪梅令》、古谱《西江月》一类,王教授不仅认同,还耐心细致地指出演唱中问题所在。
    导师对不同艺术的包容,极大地影响了青松的艺术道路。研究生毕业的个人专场音乐会上,青松放开思路,挑选了西方歌剧、音乐剧、中国古典歌曲、艺术歌曲等风格截然不同的歌,得到一致好评。
    踏实,有灵气!毕业的时候,王教授这么评价赵青松。几年以后,当听到青松的越剧唱腔,又专门发来微信说:唱得有模有样的,我支持。
    青松又多次赴北京,中央交响乐团的男高音杨秋鸣老师给予她极大的影响。青松说,王跃珍教授教学细腻,对歌曲的理解处理独到,但因为同是女高音,老师的声音容易仿效。杨老师却是以男高音的身份教学,发音无从模仿,所以加固了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如何用心揣摩。
    2006年,华人音乐家王燕声应邀川音讲学期间,筹建女子合唱团。青松有幸加入,深得赏识。期间更接触到许多西方声乐与合唱方面的理念。
    何止美声,何止戏曲,青松坚信艺多不压身,学到东西就开心。
    十年求学,奠定了坚实的声乐基础,从美声、民族、戏曲、艺术歌曲到通俗歌曲,青松涉猎广泛,尽量做到“唱一门像一门”。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切处于顺境之中,工作稳定,生活安定。做人总是要有追求的,赵青松满足现状,全身心投入越剧学习,开始又一次逐梦。
    2011年7月,硕士研究生学位证书拿到的第二天,青松进入成都市青少年宫担任声乐老师。
    这是一个幸福又单纯的工作,身居繁华都市,面对的都是天真烂漫的小萌童们。工作之余,生活平淡却自在,该是重拾爱好的时候了。
    网络兴起多年,天南地北的戏迷借助这个平台,交流日趋活跃,青松从中受益。越剧是年轻剧种,戏迷活跃,小生花旦戏为主,流派纷呈。也许因为有美声基础,并且嗓音宽厚,多种流派试唱下来,戏迷们都认定青松最适合越剧尹派。可尹派是小生行当,女生唱男角,真是全新的超越。但青松坚定了新的梦想——学越剧唱小生。
    2011年秋天,青松开始专攻越剧的尹派小生。
    做戏服,学戏妆,买乐器,青松忙个不停。要学就要学个像模像样,要唱就要唱到极致!听着就是青松的话。
    唱了一年,越剧爱好者中,青松开始小有名气。杭州市电台的张坚老师知道了,找上门,说要为她做一期专访。听了演唱,看了资料,觉得不错,一连做了三期,向观众隆重推介。
    要唱好越剧,总归要到沪杭一带逛逛,那里可是越剧的窝子。2013年1月,青松赴上海、杭州、绍兴“朝圣”,终于在剧场亲眼见得《西厢记》《红楼梦》《珍珠塔》《孟丽君》等经典剧目。现场观摩,感受氛围,欣赏的过程即是提高的过程。
    扮相好,气质佳,唱腔韵味十足,青松一下子火了,受到国内外越剧爱好者的追捧。给戏迷们印象最深刻的挑战,来自央视戏曲频道“2013越女争锋”大赛。
    之前,青松只清唱,不着戏装,不需要身段和表演。参加这样高规格有影响力的比赛,彩唱自不待然,须得要披挂上阵了。
    戏迷们卯足劲,呼喊着要她参赛,去央视亮亮相,为四川争光。谁知青松却是临阵磨刀,通过成都好友的推荐,找到贵州的越剧名家宋小方,学习身段和表演,一切从头开始。
    闭门家中,青松对选段一字一句的斟酌,一腔一声的细抠。唱腔基本满意了,还有动作、眼神,台步……
    12月的大赛,青松一路斩关夺将,冲入半决赛,又进入总决赛,终于不负众望,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回报了戏迷朋友。
    登台领奖,观众只看到青松风度翩翩,频频致意。有谁知道,就在几小时前,差一点她就要放弃决赛。
    北京的严冬,屋内屋外两重天。外面寒风刺骨,里面暖气热烘烘。出门进门间,冷热交替,加上对环境不适应,青松患上重感冒。伴随而来的是嗓子出了问题。
    决赛前一天,嗓子几近失声,十分嘶哑,说话都困难。赶紧吃药,效果不明显。
    决赛当天上午,感觉稍好些,但唱段中的几个高音依旧挂不上去。青松眉头紧锁,糟糕透了,从没有出现过这种失声的状况。
    放弃吧,强撑着上台,肯定被淘汰。母亲宽慰女儿,说我们出去走走。
    这一走,居然对了。冷风吹来,嗓子感觉舒服一点。返回房间,试着唱一下,至少有声儿了,尽管远不如平时。
    机会难得,青松坚持上场。当晚的决赛,全靠技巧弥补,夺得第一名,有些出人意外。
    倒是评委们的评价蛮高,说她共鸣好,有弹性,音色流畅,让人听着舒服。
    又一个新的梦想,又是全新的逐梦历程。赵青松注重的显然不是虚名,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超越自我。
    载誉归来,不仅学了许多,历练了许多,也为四川争了光,青松的越剧梦正在实现。
    可青松觉得,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像是长者给予诚实小孩一支铅笔的鼓励。青松更愿意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爱好中,尽力为越剧在四川的发展做些什么。
    费心筹备多时,青松在青少年宫开设了第一个越剧兴趣启蒙班。各种阶段的声乐班级,青松带得游刃有余,家长和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像孩子一样”的老师。可开办越剧班,真是要从头开始。
    当看着最小五六岁,最大四十来岁的越剧学生们,从不懂越剧到喜欢,到能完成一些唱段,对于青松,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
    青松并未止步,又为昆曲的魅力吸引。
    2014年初,青松加入成都昆曲社,这是一个以年轻爱好者为主的业余群体。昆曲传统而古老,是“百戏之祖”,年轻的越剧也将昆曲视作“奶娘”。
    青松依旧唱生角。昆曲不简单,文辞服饰、唱念做表,都达到至高至雅的境界。而且,比起受欢迎的越剧女小生,昆曲女小生声腔与表演更难学。
    初夏的一次昆曲聚会,青松即兴演唱《桃花扇·倾杯序》。听着听着,席间一位热心人激动了,称青松是个人才,乍一听,就像石小梅老师在唱!当即表示要向石老师推荐。
    石小梅老师可是当代昆曲界的泰斗,真能投身门下?青松不敢相信有这缘分。
    相隔几千里,怎么学?青松有心,拍曲看碟,一遍又一遍。
    昆曲就像是精致的工笔画,不敢轻慢。认真录好一支曲子,传石老师求教。这位大师级的老师没一点架子,一边鼓励,一边指出欠缺的地方。半年过去,青松的昆曲开始有模有样。
    2014年8月,专程去南京拜谒恩师。
    看了石老师的成名作《桃花扇》,又学习经典的《牡丹亭》唱段。对这个远道而来的学生,石老师很欣赏她的这份虔诚,十分关爱,耐心教授。石老师的先生、著名编剧张弘老师,也一起指导了她的表演。
    归来后有何打算?青松告诉我,当然是潜心钻研,达到老师希望的境界。
    沉淀了几个月,青松对越剧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她作为礼物送我的,就是自己的第一张越剧尹派专辑《故林青曲》。
    声乐功底扎实的青松,一直在寻求声乐技巧与戏曲唱腔的最佳结合点,让传统戏曲更加动听而又不失韵味,并适时推出自己的歌曲与戏曲专场。
    祝愿赵青松,在追逐艺术梦想、体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希望有朝一日,她的歌曲与戏曲专场,能够在家乡亮相,让父老乡亲一饱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