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平台厚植芦山非遗文化沃土
来源: 更新时间:2020-12-22 15:46:28 作者:骆云显、张莉
芦山2300多年的建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脉绵长,文物古迹众多,是雅安文物大县,有“汉代文物之乡”“乌木根雕艺术之都”的美誉;省级非遗项目“芦山花灯”“刘氏木雕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光彩夺目。芦山高度重视本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通过多年努力搭建了“三个平台”厚植文化沃土,为芦山本土文化的繁荣发展营造了优良气候。
搭建政策平台促进传承更深更远。近年来芦山县相继出台《芦山县重点文艺作品扶持办法》《芦山县拔尖文化人才、优秀文化作品激励办法(试行)》等文件,完善相关扶持、奖励、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强对传统工艺人才、文艺作品的支持和服务。实现传统工艺创作推陈出新、“非遗”文化人才层出不穷、文旅产业不断壮大的良好局面。县政府将“非遗”保护和传统工艺振兴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实施濒危项目抢救性记录工程、传统工艺振兴工程等工作开展。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奖励,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分别可申请10万、5万元的奖励,或每件作品2000至20000元的扶持资金。今年,11位工艺美术大师,2位省级“非遗”传承人每人获5万元奖励资金;2019年符合重点文艺作品扶持和拔尖文化人才激励28位创作者、文化人才发放了近27万扶持激励资金;刘氏木雕刘毅恒大师工作室获6000元补助资金;市级非遗项目芦山庆坛获2万元抢救性记录工作补助资金。
对23项活态传承“非遗”资源,安排专人和传承人共同收集整理,采用文字、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完整记录、挖掘、整理和保护。目前,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12名(今年去世1名,现为11名),县级传承人15名。全县平均每年创作花灯剧本10个以上,编排花灯节目28个,花灯学员达1500余人。
2019年初,芦山刘氏木雕成功申报四川省第一批非遗项目体验基地,通过举办非遗传习班、非遗公益班,吸引年轻一代加入传承队伍,每年以“校企合作”、“以师带徒”、“专门培训班”三种方式培训学员200余人,促进我县“非遗”技艺和产品更好发展。刘氏木雕传承人通过一至两年授艺,98%的学徒就业。其中80余人自己办厂开店,走上致富之路。雕刻培训学校是全省唯一一所培养雕刻技术人才的学校,办学多年来,在全市范围内培养雕刻学员1556人,其中中级技工110人,就业1268人,就业率达88%。
搭建宣传平台促进发展环境更优更广。近年来芦山通过多种渠道搭建芦山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平台,以现代互联网媒体和展赛活动等大力宣传芦山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良好的非遗文化传承环境。自“非遗”保护和传统工艺振兴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始终将宣传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全方位、多样化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利用“八月彩楼会”民俗节、“芦山花灯”比赛、送文化下乡、旅游推介、非遗进景区进企业进校园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宣传,将此类重大民俗节日盛事作为普及推广的重要阵地,向群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知识,有效提高了群众保护意识。今年,与省曲艺研究院联合开展了“决战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非遗曲艺走进芦山”主题惠民演出2场,开展了“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企业”等活动5次,多种形式利用非遗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新创作的芦山花灯作品《战瘟神》被雅安文明有约刊登;反映花灯发展的文章《古灯新生》,视频《乌木之魂·汉韵奇葩》《芦山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视频》《非物质文化遗产:芦山花灯》《绘本:芦山花灯》被学习强国采用;新编花灯剧作品《花鼻子脱贫》《喜庆中秋》,文学作品《灯里乾坤》等在《姜城文苑》刊登;并结合法治宣传和安全宣传,与相关部门合作,拍摄了《民法典》法制宣传,《扫黄打非三字经》快板视频,以及扫黑除恶花灯视频作品《扫黑除恶扬正气》等,充分将芦山非遗文化与法治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宣传等结合起来,展示芦山非遗文化魅力。
搭建展示平台凸显保护成果有力有行。为促进芦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转化,芦山以搭建非遗文化展示平台为抓手,通过大型会节和民俗活动、外出参展参赛等平台展示芦山非遗保护成果,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芦山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入国庆、春晚、“八月彩楼会”、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展示芦山特色文化魅力,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编排芦山花灯等“非遗”类节目,积极参加市外活动进行宣传展示和传承,先后在央视大型文艺活动“美丽乡村快乐行”、四川省反邪教协会文艺汇演等大型文艺活动登台展演,多次参加雅安网络春晚评选、四川省戏曲小品比赛、四川省艺术节四川群星奖等文化评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名次,芦山花灯节目和作品深受游客和群众欢迎。
2018年底,刘氏木雕成功申报四川省第五批非遗项目,2019年初,刘氏木雕又成功申报四川省第一批非遗项目体验基地,并同步建立非遗“传承人”大师工作室;今年刘氏木雕市级非遗传承人刘毅恒大师工作室进行改造,增添设备,购置图书、电脑编写培训教材,建成了“刘氏木雕博物馆”,建筑面积460平方米,馆内藏品360多件(套),获奖作品180多件(套),成为了我县非遗项目--刘氏木雕技艺展示的新平台;“刘氏木雕”传承人刘毅恒获得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雕塑类);刘氏木雕《金丝楠梳妆镜》荣获四川省文化旅游厅广安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的“四川省红色文创产品大赛”铜奖,从而带动芦山乌木根雕艺术的发展。
直面短板非遗保护传承仍需不断努力。虽然近年来芦山通过不断努力,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短板不容忽视。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有待完善。“非遗”传承队伍老龄化严重,缺乏年轻人加入,传承人队伍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无岗位编制缺少专业人员,保护工作队伍有待加强。二是文化旅游融合深度不够。我县“非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深度、广度不足,未实现产业化发展,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三是缺乏强有力的经费保障。虽然已将“非遗”保护和传统工艺振兴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但我县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在保护、研究、开发等工作中同样需要大量经费支持。
人才培养、组织构架、经费保障、成果转化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构件,只有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利用开发才能更好推进芦山非遗文化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