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 正文

关注地域文化 瞩目雅安文艺——访雅安市作家协会主席赵良冶

来源:雅安文艺网 更新时间:2016-12-22 10:57:26 作者:图/文 杨青

赵良冶正在家中翻阅《雅州府志》
    12月2日,一篇名为《野性的复苏——圈养大熊猫放归之路》的报告文学作品,刊发于《光明日报》14版。文章简洁生动,并以灵性的笔触,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的鲜活画卷。
    作品一经刊发,立时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而此篇作品的作者,正是雅安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赵良冶先生。跟随记者的脚步,让我们走进赵良冶,倾听他与大熊猫的情缘,并畅谈本土文艺的发展之路。
 
缘起
 
   “《野性的复苏》一文,不过数千字,但我却持续关注了大熊猫三十余年。”12月7日,当笔者与赵良冶谈起大熊猫时,滔滔不绝、如数家珍的他,立时给了笔者诸多惊喜。
    初与大熊猫结缘,是在1971年,地点成都动物园。那时的赵良冶,还是个小伙子,站在动物园中的熊猫馆外,拍照留影。这一拍不要紧,竟成了他与大熊猫最早的缘分。“1982年,我去宝兴出差,看见大熊猫憨态可掬,于是心生喜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用赵良冶的话来说,因为自己把大熊猫当成了半个宠物,以至于疏忽大意,被咬过几口。但伤口虽疼,爱护大熊猫之心,研究大熊猫之志,却愈加浓厚。
    关注大熊猫不是难事,难得是数十年的坚持。1991年,在经历了搜集资料、整理大熊猫历史、实地考察调研等阶段后,赵良冶决定动笔。但怎么写,这却是个难题。“那时文笔不佳,却有一腔热情,于是决定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尝试着写。”有了目标,赵良冶开始埋头笔耕。努力之下,辛苦成为硕果。从1997年开始,赵良冶研究大熊猫的各类文章,先后在《雅安日报》、《四川文学》、《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
    2007年3月,赵良冶的一篇报告文学《大熊猫第一县百年风云录》刊发在《四川文学》后,引发各界关注。随即,赵良冶又花两个月时间,整理写就了自己研究大熊猫的第一本专著。这就是后来被我们所熟知的《国宝传奇:大熊猫百年风云揭秘》,该书在2007年12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此书出版,反响强烈。2008年,四川省作协要给赵良冶开作品研讨会,便让他写篇发言稿。“就在家写发言稿时,楼宇晃动,汶川地震来了。”赵良冶说,地震后自己没事,但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却让他揪心。又是三年努力,2011年,赵良冶推出新作,书名为《震不垮的熊猫家园》,并以此书记录地震发生后,雅安人与大熊猫的故事。
 
期待
 
    晚年,赵良冶虽已退休,却依旧是个忙人。忙什么?除了含饴弄孙、照顾老母,还得忙写作的事,忙培养文艺新人的事,忙挖掘地方文化的事。“大熊猫还远没写完,但在此之外,诸多雅安地域文化,也值得我们去关注。”赵良冶说。
    作为市作协主席,赵良冶除了在文学创作上颇有成果外,还对如何发展地域文化、提振雅安魅力,有着深入思考。在赵良冶的书桌上,摆着数张报刊,上面印着习近平同志近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文艺发展的一大关键,就是要把指导方针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赵良冶说,习近平同志提到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并不断创新创造,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等内容,可谓一语中的。既点出了文艺发展的目的,又指明了文艺前进的方向。倘若地方文艺发展,能落实此话、做到此话,那这对文艺进步,必将大有裨益。
    “要写出好作品,定然要对所书写的题材,有着深入的了解。”谈到创作,赵良冶的表情稍有严肃。他说,目前不少写作者搞创作,多停留于发表感慨、写一时之感受,而真正能沉下心、扎下根去写作品的人,却为数不多。“多写自己身边的事,多关注雅安的地域文化,这是文艺创作的一条有益途径。”赵良冶说。
    熟悉赵良冶的人,都知道他不光对大熊猫颇为青睐,并对雅安历史人文,也着墨颇多。从《天路背夫谣》到《无言的高颐阙》,从《雨城的钟声》到《巴蜀印章上的岁月》,赵良冶的辛勤笔耕,其大半之数,都聚焦于雅安的本土文化上。赵良冶告诉笔者,雅安有丰富的生态文化、历史人文,但还需有好的挖掘、优质的创造。 
   “希望各界齐努力,真正把雅安文艺发展起来。”赵良冶认为,想要把文艺搞上去,就得将其放在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展望未来,他期待雅安能有更浓厚的文艺氛围,也期望能有越来越多的文艺人才、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谈文艺、谈创作,赵良冶兴致昂扬、不觉疲惫。临别时,赵良冶告诉笔者,他还要写文章,还会写大熊猫。我们期待,赵良冶能笔耕不缀,而雅安文艺发展,更能蒸蒸日上。

    编辑 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