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金凤山》—杨青

来源: 更新时间:2015-02-28 00:00:00 作者:

最早知道金凤山,是源自家中一位长辈。有一年,她告诉我,自己要去位于金凤山上的金凤寺内拜佛。那时年纪小,对于参禅、礼佛一类的事情,全无认识,只是迷迷糊糊的记下了“金凤山”三个字。后来,却在机缘巧合中,自己竟住到了金凤山的脚下。

金凤山不高,也不算险要,满山葱翠的它,静静的枕着青衣江,与一水之隔的周公山隔河相望。按理说,居于城市间,应该是满目的钢筋水泥。然而,小城雅安却多山、多水,所以,即便是居住在城市,也像是过着田园山居的日子。而这样的惬意山居,无疑,少不了金凤山的馈赠。

要了解一座山,光住在它脚下是不够的,若非出一身大汗,费力爬上山去,这山的秉性和样子,你又怎能摸得清楚呢。第一次上山,是2012年春天,时值午后,暖阳高照。我与友人寻着一条小道,径直攀爬上去。金凤山看似笔直,其实小路颇多,也算不上崎岖,只是半小时,便来到了山顶。山上有一个小地名,叫胡家坪,人不多,也就百余户,都挤在金凤山上的一个平坝里住着。我们路过一片田地,一位好心的胡姓阿姨正在田里割菜,看到有来人,她便热情的让我们捎带一点回去。

几句寒暄后,那位阿姨对我们说,家里人都住在成都,自己偶尔回乡,就是为了拾掇这片田地。可每当收获时,田间的菜蔬总是太多,带不走,烂掉又可惜,只好逐一送人。六十年前,正值上世纪五十年代,家中人口多,温饱是个大问题,所以金凤山的这片田地,成了家里唯一的口粮来源。不过,现在好了,大家都富裕了,吃喝早已不成问题。只是离开金凤山的日子不能太长,太长了就会想,一个劲儿的想。于是,自己每个月都忍不住要回家一两次,子女的反对全没用,自己总会辩道:“这是我的根,总得好好护着”。

除了胡家坪,金凤山上最出名的,恐怕还是金凤寺。金凤寺离胡家坪不远,不过相距二三里山路,旧时未修公路前,此间的乡民若是去寺内拜佛,定然会从山中小道穿行过去。如今,始建于唐朝的金凤寺,已然在香客们的往还中,度过了上千年的历史。在这千百年中,金凤寺仿佛都小心翼翼的,保持着与世俗大地的距离。这距离说近,爬上去却需腿脚费力一阵,才能叩得庙门。说远,站在青衣江边,便能一眼望到寺院的位置。

那年进寺,是在一个初秋的清晨,我寻着天梯而上,一路都安静得出奇,游人寥寥,古树森森。我不禁想,这种静谧和寂寥,怎像是一座闻名海内的佛寺。来到寺庙门口,交了两元钱的门票,信步入寺,寺内依旧是一派宁静的样子。环顾周遭,虽有数位游人,正来回踱步穿梭,但偌大的金凤寺,却像是时间的暗角,被遗忘和凝固了。带着一点好奇,我穿过几座佛烟袅袅的大殿,再往前,谜题揭开了。原来,一位寺中的僧人,已在昨日坐化往生去了,所以寺内辟出了几间屋子,用于处理她的身后事,而众僧人也在那几间屋子里,做着虔诚的祭祷。再细看,寺内虽有丧事,但却不见和尚们悲伤,各项秩序依旧平稳如常。或许,这就是佛家的智慧,把来去之间,都看作本来的样子。

金凤寺多有明清遗迹,木雕、台榭等颇为精致,然而,我却对山门前的揽辉亭格外钟情。原因很简单,因为亭内有几块清代留存的石碑,令我流连忘返。石碑为同治年间所立,粗略算来,已有一百五十余年,上面记录着当年建亭的事由和咏叹的诗句。我仔细辨认,发觉在字里行间,清代的金凤寺,竟是一个文化交融的舞台,南来北往的高僧、文士、官吏等,也都曾在此驻足和云集。现在,时间虽隔百年,但透过斑驳的文字,金凤寺的辉煌,却依然清晰。

离开金凤寺,按理金凤山也就别无景观,不过,就在金凤山脚下,却长期潜隐着一处非说不可的名胜,那就是高颐阙。1800年前,东汉建安年间,那时的高颐阙,就诞生在现在的金凤山脚下。

我初识高颐阙,是在读大学时。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里胡乱翻书,见一本又厚又大的书籍格外打眼,从书架上将其取出,“中国建筑史”五个大字,瞬间吸引了自己。一页页往下翻,竟看到了雅安,看到了高颐阙的身影。随后,我在一个冬日,也循着梁思成、王朝文、范文澜、罗哲文的脚步,来到了金凤山下的高颐阙。

汉代益州太守高颐,人品敦厚,颇有声望,死后立阙,后人称之为高颐阙。现在看来,高颐作为古代社会下的雅安人,他的政绩、功业或许已然难以考究。然而,在阵阵西风中,留存的古老汉阙,却以其精美的浮雕,古朴的意蕴,成为了一件活脱脱的历史的存在和美学的载体,既令人神往,又让人驻足。并且,像这样的古建,对于华夏民族而言,它是财富,对于雅安大地来说,它又是瑰宝,而对于金凤山,它则更像是有如神助的点睛妙笔。

现在想来,六十年前的金凤山,带着一点饥饿的记忆,养育着一方雅安人。一百五十年前的金凤山,则是一个佛教昌盛之地,人文荟萃之所。而一千八百年前的金凤山,它又更像是一种记忆,一个符号,述说着雅安的过去,注解着这方水土的味道。金凤山,这个地方不大、并不显赫的小山,竟也装着故事,有着不凡。甚至,它还不止于此,它还更应是一座人文之山,一座融入了雅安人情感的生命之山。

写到这里,我也不禁发问,金凤山还有多少未知,多少传奇,是我们不知道的。夜雨中,我伏案在窗前涂涂抹抹,山风袭来,不觉寒颤连连,或许,窗外已是金凤山的秋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