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对话砂器》—赵良冶

来源: 更新时间:2015-02-28 00:00:00 作者:

『人与砂器的对话,历时两千多年。出荥经县城里许,顺108国道爬一个缓坡,即是古城村,荥经砂器主产区』

 

万里南方丝绸之路,唯数荥经县古城村的荥窑,烧造年代久远,至今依然活力无限。两千多年的砂器工艺,薪火相传世代沿用,在偌大中国,恐怕也算奇迹。

眼前的古城村,丝毫没有古城模样,名称也多个尾巴——古城后边缀一“村”字。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几千年前的南丝路重镇,埋藏地底。赫然在目,唯有镌刻“严道古城遗址”的石碑,彰显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同凡响。

古城是见不着的,没有城墙高耸,没有街市繁华。满目绿油油的庄稼,如同南丝路无数个村庄一样,毫不起眼。倒是与南丝路走向一致的108国道两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牌,一家挨一家的店铺,品种繁多堆得老高的砂器,忙忙碌碌停车选购的游客,让人感受到荥经砂器一条街的与众不同。

古人早总结出砂器诸多好处:不怕燃煤产生的硫磺,炖肉暑天隔夜不馊,煮稀饭更稠更香,熬中药无不良反应,存储米面防霉变。今有好事者送去检验,果不含任何有害成分,生态加环保,先人智慧超前。

砂器一名,出自申报“非遗”时,权威部门考证确认。

早年间,本地人称砂器为砂缽缽。炖肉的砂锅,盛水的砂盆,装盐的砂缽,熬药的砂罐……无论高矮大小何种用场,一个称呼囊括。以至每每提及荥经,外地人总冒出一句话:荥经砂缽缽。

相对于紫砂壶体重色紫,荥经砂器色泽黝黑,当地人着眼颜色,近年又称黑砂。

砂器与古城相生相伴。

严道古城博物馆,透过玻璃展柜,几件砂器静静躺卧。古拙质朴,裂纹瘢痕,让每一位造访者,去揣摩流逝的文明。

春秋诸侯开疆拓土,严道扼巴蜀南下要冲,边塞古城应运而生。战国七雄烽火硝烟,丝路古道偏处一隅,商旅往来增多,严道日渐兴盛。

古城伊始,先民必须的生活器皿,自是不可缺失。先民取土筑城建房之际,发现一种独特黏土,质地细腻。

取泥土,添河沙,先民烧制出缽、瓮、罐、甑一类,用来烧水,烹饪,盛食物。铜与铁之前,人类多用泥土烧制的器皿,后人统称为“陶”。古城这些陶器,即为荥经砂器前身。

对话砂器,由此而始。

用着舒坦,就连到阴曹地府,依旧不忘携带。殷实人家,随葬品少不了砂器几件,以免缺了吃饭喝水的家什。至于镇守边塞的将军,排场自然大了去。有戈、剑、斧、钺等铜质兵器,炫耀威风;有豆、罐、盆诸多砂器,示以阔绰。

开田改土,古城一带,时常挖出砂器碎片,人们随手丢弃。偶尔碰到完整的,拿回家搁墙角,盛狗粮鸡食。鸡啄狗刨,几下就损毁。

近年出土的汉代以前墓葬,常有砂器发现,遗憾残破者居多,完好的寥寥无几。博物馆库房,残片几大堆,无法复原。

具有文物价值的砂器存世无几,但作为生活用品的砂器,穿越漫漫时光一路走来,春秋战国的影子挥之不去,药罐与单耳鍪大同小异,鼓子砂锅依稀透出釜的形制……

 

『对话砂器,不知多少次行走古城村,亲眼目睹它兴旺凋零而又凋零兴旺,起起落落生命顽强』

 

做饭操持家务的人,少不了同锅碗瓢盆打交道。

南丝路这条线,烧蜂窝煤的砂炉,炖肉的砂锅,盛水的砂盆,装盐的砂缽,熬药的砂罐……谁家不是砂器多多,各有用场。

就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蜂窝煤走进普通家庭,取代烧柴烧炭。当年的人记忆犹新,那些日子里,晨起第一件事:揭蜂窝煤炉盖。

说到蜂窝煤炉具,偌大一个中国西部,荥窑为最。古城村烧制的砂炉,隔热保温,价廉物美,屋里屋外随意挪动。凭借优势,砂器销售又一次走向高峰,形成砂器一条街,不仅风行南丝路沿线,甚至北上东进,占据陕西、重庆、贵州、湖北的广阔市场。

风水轮流转,不出二十年,余热炉异军突起,冬天淘菜洗衣无热水的问题迎刃而解。余热炉的暖春,即是砂炉的寒冬,古城村的砂器厂家,掉进冰窟窿。所幸,还有砂锅药罐一类传统品种,支撑门面维持生计。

砂器一条街,大车小车再难光顾,往往油门一踩绝尘而去,落个门庭冷落车马稀。

天无绝人之路。适逢其时,养兰之风劲吹,名贵兰草炙手可热,价格节节攀升。一条南丝路,从雅安、凉山直到丽江、大理、保山,沿途滋生上好兰草。

兰草难养,难在根部要透气,水量要适度,以至对花盆要求苛刻。养兰人费尽心思,就为找到一种花盆,透气性渗水性都好。荥经砂器二者兼备,自然成为首选。

先是有人散步,偶然逛到窑子旁,见残破的砂锅砂罐随意丢弃。灵机一动,何不废物利用。捡几个回家,底部敲个洞,装上泥土栽兰草。没料想,几个月后,兰草发得格外好。

一传十,十传百,砂器种兰草开始流行。破损的捡完,人们便买回完好的,毫不心疼敲个洞,一切为了兰草。

砂锅砂罐价格高,栽种兰草不美观,欣赏价值大打折扣。心眼活的人找到砂器厂,定制花盆。

久旱逢甘霖。古城村人发现商机,从工艺到样式,琢磨出一整套方法,大量烧制花盆。产品长的短的,圆的方的,胖的瘦的,菱形的椭圆的,源源不断再次火爆。

生意实在好,一些厂家,干脆专门生产花盆。顶呱呱的数胡克忠砂器厂,但凡养兰人,无不知其大名。盆底加盖“胡氏兰盆”印章,质优价廉销路通畅,村里人沾光,借助胡家渠道大把挣钞票。

砂器一条街,前店后作坊。最打眼的是窑子,极简陋,平地而起,圆坑一个,周边泥土堆砌,深齐大腿。坑边搁一个大盖子,酷似圆馒头,泥巴煅烧。盖顶系粗大铁链,套入钢管一端。钢管长长,工匠另一端操作,利用杠杆原理,轻松挪动。烧窑时盖上,起窑时移开。

就其形,自古以馒头窑称之,亦算名副其实。近年,有人改口叫荥窑,意在与历代名窑同辉。既然砂器出自荥经,这名称倒也不俗。

赶巧遇见烧窑,熊熊火焰,红彤彤,亮堂堂,煞是好看。

小小花盆赚大钱,古城村人笑开颜。上百家的砂器厂,上千米的砂器一条街,每日里车水马龙,荥经砂器被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无奈潮涨潮落,兰草种植盛极而衰,花盆销路随之一落千丈。屋漏偏逢连天雨,其它砂器的命运同样发生逆转。

千百年不愁卖的砂锅,炖鸡炖肉汤鲜味美,可谓荥经砂器的强项。然而,砂锅笨重,炖鸡少说四小时,费时又费力,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转眼间,轻便的铝锅、不锈钢锅取而代之。

就连经久不衰的药罐,今朝也面临淘汰。医院、药店购进熬药机,中药熬制全自动,完事打包走人。即便回家自行煎药,也多使用陶瓷锅,图个轻巧方便。

一百多家砂器厂,关门一多半。平心而论,关闭得多是好事。几个人一个厂,这样的企业再多,恐怕也难以支撑荥经砂器的辉煌。

竞争中求发展,生存下来的砂器厂当家人,立志做传统砂器的守护者,工艺砂器的开拓者。

为生存计,砂器厂的当家人或走出去拜师学艺,或引进人才革新工艺,或根植本土文化着眼新产品。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工夫,荥经砂器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海内外市场。几位当家人眼界大开,手艺大涨,荣膺“非遗”传承人。

曾庆红为其一,执掌曾氏砂器。

 

『对话砂器,曾庆红练就“童子功”。放学回家,看爷爷做,看父亲做,看工匠们做。看着看着,自己就跟着做』

 

初见曾庆红,端坐矮板凳,一身旧衣裳,两手沾满泥土,全神贯注忙制胚。转盘上,一件雕龙砂锅胚胎,龙头高昂,龙身矫健,龙爪起舞。这砂锅客户定做,作摆件而非使用器,点名要曾庆红亲自做。

祖祖辈辈,曾家以砂器为生。至今,家中灶台上,爷爷做的砂锅完好如初,炖鸡炖肉格外香。

改革开放,家里办起窑子。

1986年,小学尚未毕业,14岁的曾庆红子承父业,开始在砂器行当闯荡。几年工夫,自个儿办厂,手下几十号工匠。

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一整套工艺流程,边看边听曾庆红道来。

砂器主要原料是黏土,色泽黄白,黏性超强,古城村独有。刨开表层土壤,地底取之不尽。配料简单,烧过的煤渣而已。

取出黏土,晾干后粉碎。祖辈用碾子,套上牛,蒙住双眼。牛悠悠转圈,泥土纷纷洒落。碾细后,筛子剔除小石子。煤渣亦如法炮制后,二者按比例掺合,终成砂泥。

接下来搅拌。砂泥入坑加水,干湿恰当,靠牛踏或人踩,直至完全交融,黏性极好。

制胚技术含量高。工匠脚踏陶轮,手捏刀削,眼花缭乱间,生坯成型。贴花鸟鱼虫,修饰打磨,画龙点睛,只为增加卖点。

晾晒自然阴干,放置遮阳通风处即可。

焙烧至关重要。馒头窑里,轻手轻脚,铺一层煤炭,放一层生坯,一层压一层。用煤也讲究,非得本地上好白煤,才能达到一千二百五十度以上高温。

上釉是砂器一大特色。紧挨馒头窑,起一地坑,口小肚大,砖块砌就。底部铺木屑,烧好的砂器铁钩挂牢,小心移至坑内,撒上木屑,加盖密封。烟熏火燎半小时,自然冷却,釉色取自天然。

信誉好,品质高,不管潮起潮落,曾氏砂器销路不愁。

曾庆红好琢磨,每每改进传统砂器。针对三口之家,推出精美的小砂锅;开发新样式,平底砂锅、加盖药罐;增加装饰图案,浮雕有龙、金鱼、兰草、梅花等,就连把手也求个精巧别致;颜色上,研制出紫红、釉黄、铁青,顺应潮流。

稍作改动,既源于传统,又美观实用易清洗。买主看好,价格上涨一大截。

一切与曾庆红的思路暗合。早知道紫砂壶普遍模具压制,采用电或煤气作热源,但他坚持认为保护和传承砂器,必须延续历史符号。

宽敞高大的厂房,刚刚投入使用。减轻劳动强度,大凡能够替代的,曾庆红也不墨守成规,采用球磨机粉碎,搅拌机搅拌。必须坚持的,如手工制胚,白煤煅烧,花钱再多也不能变。

踌躇满志的曾庆红脸上,不见笑容。肠子都悔青,当初没多读几年书,如今连张条子都不会打。做砂器可是做文化呀!追悔莫及的曾庆红,如今最大的心愿,便是让两个孩子好好读书,事业后继有人。

 

『对话砂器,与曾庆红同为古城村砂器世家的朱庆平,更多精力放在与外界交往和砂器创新』

 

放眼看世界,朱庆平走出荥经,到宜兴和景德镇拜师学艺,闯出一条新路。

荥经砂器颗粒粗,手感差,即便做砂锅等传统器具,也不为消费者喜好,更别说开发茶具等新产品。怎样解决这个拦路虎,怎样做到紫砂壶那般精巧?

购回小型电窑,试烧样品。原材料的搭配,烧制的方法,工艺的改进,天天脑海萦绕。

久坐必有一禅。上百次的挫折,朱庆平终得悟道。

原料最关键。层层纱布,反复过滤,砂泥细到极致。

毛坯抛光打磨,得之偶然。一次擦拭茶杯,坠落地上,表面磕掉一层。补好,刮光,打磨,煅烧。出窑一看,密度、光洁度出人意料,格外漂亮。   

烧制采用密封强还原氧化,虽省去上釉工序,砂器表面却光滑发亮,达到制作茶具标准。难在窑温要高,一千三百度上下;时间要长,比传统砂器多一小时。期间,全凭经验,让炉火始终保持泛白,耀眼如激光。

采用新工艺,砂器华丽转身,精致细腻又黝黑锃亮。泡茶试试,汤色清澈,香味纯正,透气而不渗水,隔夜而色味不变。

从茶杯入手,再做成套茶具,而后向各种工艺品延伸。厂子就此转向,主打茶具和工艺品,一年产值增加上百万元。

黑砂得名,非常偶然。砂器陈列室装修一新,请书家写幅字,大厅悬挂。题什么,左思右想,难以落笔。朱庆平灵机一动,既然茶具黝黑锃亮,索性就以“黑砂”名之。就这么,陶的庞大家族中,一个前所未有的名称脱口而出。

其实,砂缽缽颗粒感强,适宜大型物件;黑砂质感细,适合小型器皿。粗犷与细腻,风格迥异,境界不同,可谓各有千秋,一如词中有豪放有婉约。

市场打开了,后继无人甚是堪忧。身为“非遗”传承人,朱庆平自觉重任在肩。做砂器苦,古城村工匠后代,多数另谋出路,外村人更不愿涉足。老祖宗的玩意儿,不能砸在我们手上。玩泥巴,玩出了宜兴紫砂,玩出了景德镇瓷器,相信也能玩出荥经砂器,朱庆平坚信。

四年前,依托自家厂子,挂起“砂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习所”招牌。敞开大门,愿意学的随时欢迎。

本地青年来了,美术学院学生来了,省内外雕塑家来了,每年上百人。

志在传承光大,朱庆平开出优厚条件。青年人学习,指定师傅,三两月会了,计件付工钱。学生们假期实习,免费安排住宿,提供砂泥,烧制好的作品自个儿带走。雕塑家来,小车接送,管吃管住,就为带带厂里的工匠们,学本事长见识。

再不广为传授,一些技艺就可能失传,譬如“落灰釉”。烧制“落灰釉”,不用白煤,更别说电和气,须得青冈一类硬杂木,还得建专门的柴窑。奥妙就在,燃尽的柴灰覆盖毛坯,出来的砂器,方显火焰般的纹饰。这纹饰奇巧,变化纯属天成,非人力所能掌控。

尽管成本高收益低,朱庆平一直有想法,恢复“落灰釉”烧制,让今人长长见识。

传承离不开市场,根基在大众了解砂器,喜欢砂器。传统的工艺流程,要完整保留一套,供来客参观学习。大门那“厂区参观由此去”的标牌,显出朱庆平面向大众拓展市场:随便看,随便拍,欢迎来访。

与朱庆平经常外出洽谈学习不同,严云杰则是端坐办公室,一“网”通天下,忙于网上交易,忙于艺术交流,忙于砂器设计。

 

『对话砂器,严云杰与之风雨相伴三十年,这位本土文化人,于砂器艺术风格独具』

 

严云杰从小喜爱写字绘画,当兵办板报,退伍回家后,到县文化馆搞美术。1985年,他开始涉足砂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至主动请辞,专事砂器研究和制作。

为啥只有日用品,没有艺术品?从一开始,这个问题就纠结着严云杰。

严云杰有幸,1988年,结识赴荥经考察砂器的马高骧。这位影响他一生的陶艺家,在中国美术界颇有知名度,头衔众多,诸如四川美院、广州美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等。

对话砂器,马高骧深受震撼。

工匠诸多苦:夏天骄阳高照,窑温一千多度,挥汗如雨;烧一窑砂器,两个小时,得喝数十斤的水。冬天雪花飘飘,双脚踩泥巴,双手制胚忙;手脚开裂,冻疮奇痒,轻轻一碰血流淌。

砂器诸般好:表层银光闪闪,器型古朴厚重,纹饰简练粗犷。

多年后,马高骧犹在书中感言:透过砂器,我感受到了两千多年前开始烧造并延续至今不衰的荥经黑砂文化历史沉甸甸的重量。

马高骧为之倾倒,为之痴迷。以后几年间,这位享誉陶艺界的知名学者放下身段,匍匐在古城村这片黄土上。他潜心研究每一道工序,亲手制作砂器,力图通过自己的探索,为古老砂器注入现代艺术元素,使其步入当今艺术领域。

马高骧周围,一个团队云集,有自己带的研究生,有雅安的文化人,有荥经的工匠们。面对一大帮崇拜者,马高骧总是循循善诱,讲解带示范。追随左右,严云杰开始掌握雕塑,并运用到砂器制作中。

砂器由日用品进入艺术品领域,马高骧可谓第一人。上百件作品亮相北京、广州陶艺展,砂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产生轰动效应。

一次名家与砂器的对话,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戛然中止。

一部以《黑砂》命名的电视专题片,记录下砂器的这段辉煌。

马高骧虽然走了,但他播撒在古城村的艺术种子,深深扎根这方土地。精湛的技艺,尤其创作理念,让昔日的追随者获益终生。

遇名师,严云杰茅塞顿开,牢记马高骧所说:艺术的发展就跟建筑高楼一样,基础深了,高楼会盖得更高。而这个基础就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砂器的基础在哪里?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砂器的根基在严道。

受其影响,严云杰根植千年历史,承载本土文化,艺术风格与众不同。

提梁壶新颖,汉风汉韵十足,两厢图案,取自荥经出土的汉代石雕。一为“秘戏图”,有男女二人广袖长服,席地相拥亲吻,又称“千年一吻图”;一为“饮马图”,两位马夫挑水饮马,动作传神,录入《中国美术全集》。侧面另刻“汉韵”二字,凸显主题。

泉壶别致,源自邓通严道造币旧事。据司马迁《史记》载,汉文帝宠爱邓通,封上大夫,赐“严道铜山,得自铸钱”。 那个时期,邓通所铸四铢半两钱币,源源不断走出严道,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泉壶半圆,外形状若半枚四铢半两钱币;把手与壶体的连接点,采用邓通钱币造型。透过泉壶,荥经与华夏钱币文化的渊源,一目了然。

茶具精巧,其上篆刻“家在清风雅雨间”,述说齐白石佳话一段。“清风雅雨”,原本丝路民谣,说的古镇清溪的疾风,雨城雅安的烟雨。一个荥经,位于两者之间。1936年,齐白石游成都,荥经人氏、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军少将副官长陈仲光专程拜访,求购书画印章。陈仲光喜好书画,仰慕名人,两人相交甚欢。大家出手不凡,刀笔纵横间,为其治印“家在清风雅雨间”。七个字,概括清溪、雅安自然特征,道出陈仲光家乡所在。

再有庄王壶,来自春秋战国严道开疆拓土往事;左翼作家周文半身雕像,折射荥经人对远去游子的无尽思念……

透过作品,可见严云杰艺术表现的独到,显现一个本土文化人的使命感责任感。

无怪乎,马高骧称严云杰为“有远大志向,有才艺的后起之秀”。

 

『对话砂器,两千多年潮起潮落;放眼今朝,古城村窑火正红』

 

后起之秀, 何止一个严云杰。今天的古城村,新人辈出窑火熊熊,道路坎坷前途光明。

对话砂器,自有时代的弄潮儿,相互借鉴一路前行。守护千年窑火而又与时俱进,荥经砂缽缽不断“变脸”,成为赏心悦目的生活用品,精美的工艺品,甚至高端的艺术品。

对话砂器,遗憾在名家缺位。非一人一时,而是源源不断,全身心投入,如前朝的紫砂壶大师们。

对话砂器,需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戒浮躁轻名利。历经几十年乃至几代人,世人炫目的砂器,或许就会再度闪烁南丝路。

既然好玩意儿传承至今,命运就注定,人与砂器的对话,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