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海拾贝 > 文艺评论 > 正文

何以安处你那千百次的回首和凝眸——读何向阳诗集《青衿》有感

来源:中国艺术报 更新时间:2015-12-22 15:24:17 作者:王方晨

  曾有一度,我暗生弃绝诗歌之念,于是,便不再作诗。即便现在,也依旧诗情淡薄。然而,何向阳的诗集《青衿》 ,让我重又看到了30年前的自己。那时候,我也是如此的一往情深,向着一个看不见的爱人,行行复行行,五步一徘徊,一次次地执意叩问,一次次地转身回望。

  考察集中标注写作日期最早的诗,是写在1985年。是年5月,那壁厢,一个心思敏锐细腻的少女,用灵慧之笔写下“你的心中是否也留有开满金盏花的原野” ( 《今晚的月色》 ) 、“我送你一缕春风/你以满树新芽书写回赠/我掬着一捧水/你报以湿润的芳馨” ( 《山楂树》 ) ;这壁厢,一个落落寡合的少年也曾不断地在秘密日记里感怀伤时。正所谓“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 ?所以我拿到《青衿》这书,阅其中诗,油然而起亲切之意,也随即翻检出自己十几年前辑录完毕的旧诗作,两相对照,唏嘘不已,真个恍若有隔世之感。

  我与何向阳是同龄人,有幸同受过上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的浸染,理解《青衿》客观上不会存在多少阻碍。缘了《青衿》的诗句,我可以大胆臆想,山楂树的摇曳,风信子的颤栗,梧桐花的凋落,碧桃树下的伫立,青梅枝头的细嗅,月光碾过了墙壁的子夜,甚至连同并肩而行或相依相偎的爱人,其实都不过是生命中倏忽即逝的片断。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凝结着无数的瞬间,人生也正是这无数生命瞬间的集合,但是,总有同一种情或理,亘古常在。

  遥想当年,我曾以微颤的笔写下:“记起诗人布勒东的话:永远作为第一次我在寻找爱的秘诀来设想我们如陌路人相逢。 ”而在《青衿》里,何向阳说:“到最后最后的最后/生命不过是一场握别/不过就是一声鸣笛和最后的碎裂/当所有辉煌的情节都已了结/只剩下空寂的站台/在最后目送一去不返的列车驰出这宽广的世界。 ”很显然,这意味着她获得了什么。

  一个娴静而多思的年轻学生,如倚门回首的处子李易安再世,通过一行行典正从容的诗句,记录自己真实的心灵点滴,由这颗敏妙玲珑的少女之心起,走向了绵长,走向了深邃。“那盟写在水上/一直等着另一个人/来看摆渡的旅人过去了百年/那个人还没有出现” ( 《盟》 ) 。何向阳一句话点明:那盟“因无形而永恒” 。一百年后的“背剑少年” ,意气方遒,雄姿英发,匆匆而过,即便黄土中已守候百年的白头人“悄悄地阖上”双眼,“水还在流” ,岂不是那水上之“盟”已化入了大水?

  而那汤汤大水,又岂是大水,分明就是这样一个巨大浩渺的空间,盛得下“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盛得下“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亦盛得下木桃琼瑶之投送,悠悠我心之浩茫。苹果林和蒺藜地,蔷薇花和铁,走马和飞鸟,前生和今世,相遇和分别,甜蜜和伤痛,漫长的旅途,情感的波折,命运的转圜,都能充裕地在这里找到位置。也就是说,何向阳既为这一切提供了足够宽绰妥然的安处,同时,也让自己那青葱烂漫的诗意,脱离了轻浅的怜惜和叹惋,从而获得了一种幽深广阔的精神向度。

  世事沧桑,时光已然陈旧,薛笺泛黄,青衿蒙尘,多少奇花异卉红消香断,纷纷飘落委地,或随流水而去,了无踪迹,多少人间故事,轮番上演,多少的热,变冷,多少的冷,转热,又有多少的欢笑和低泣……可是,有一种最本质的意义却是不变的,它就隐匿在这些纷繁表象的后面,或许也在何向阳这首题为《难道》的短诗里:

  “ ‘你为什么不见衰老而我已龙钟老态’ /我会含着泪回答:‘因为有你……因为我善于等待’ ” 。

  “善于等待” !难道这不也是爱之秘诀么?所以,我觉得自己理解了《青衿》依旧能给人以青碧一树之感的缘故。实际上,时光的黯淡旧影无形中勾勒了一行行诗句的形状,也仿佛给它们装上了一幅素朴的原木画框,使它们平添了一抹更为动人的神采和风味。从这点来说,我不太喜欢把视线过多固定在它们被写下的年月。它们拥有的是属于诗人自己的天藻灵窍,而不是在刻意迎合某时代的诗歌创作理念。惟有对个人的历史感受和成长记忆的尊重,才能够形成诗歌创作的复杂性,并一朝达到对时空的超越。把《青衿》诗句读在口中,也能让你重又从那遥远的几近消隐的时日里“活过来” ,从《诗经》到屈子李白,到李清照,那“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情状,至你我而未休,因为那恰恰就是我们共同的青春经验。

  “永远作为第一次! ”这是我曾从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安德烈·布勒东那里获得的可贵的精神体悟,而对于《青衿》的诗句,我也再次发生了情感共鸣。细加考之,我相信,很多的人也是这样从诗中的往昔走来的,何向阳不过是以她自己对生命近于直觉的灵敏的理解和心力,延长了人类生活中那些经典的刹那,将个人感情予以丹火焠炼,赋予个人成长记忆以一种普遍意义,展开双翼,孜孜以求,从而创造了这样一个深邃朗逸的艺术空间,足以容纳那千百次的令人牵肠挂肚的回首和凝眸。

  诚然,她说“并不是所有的诗都写给你不是……我的世界广袤无际” ,她的梦想“从不给哪一个人” ,她的征程“也并非为一人所系” ( 《致》 ) 。在这里,一切常青如昨,每一次的回首和凝眸都带着美谐之语调,呈现出诗人自己独有的生动。